苗文的介绍

2024-05-18 19:56

1. 苗文的介绍

苗文是苗族人所使用的文字。传说和苗族古歌里都说苗族有文字,但是至今存世的只有在湖南城步发现有些苗文碑,只是零零散散,已经无法作为系统的语言文字。建国后,国家用拉丁字母为苗族制定了四套拼音文字,加上国外苗族的国际苗文,现在一共有五套拼音苗文通行。

苗文的介绍

2. 苗文的苗文现状

 贵州省黔东苗语文进入小学和中学,从1981年个别学校的试点发展到1983年的大面积试点,这是跟教育系统的支持和配合分不开的,近15年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实行苗(黔东方言)汉双语文教学的学校历年累计1,040所,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902所,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38所;教学班1,654个,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433个,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21个,学生56,588人,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48,191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8397人。在凯里民族师范学校、黔东南民族行政管理学校自1984年以来,也相继开设了黔东苗语文课。大专院校中的苗文教育情况:在大专院校开设苗语文班的有--中央民族大学(原中央民族学院)、贵州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学院1952年开始招收苗语文班培养了一批苗语文的专家。80年代起中央民族学院民族语言文学三系开设招收苗语文大专生、本科生和研究生。贵州民族学院从1958年开始招收苗语言文学本科,后停办。80年代后,恢复苗族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招生,1995年恢复本科招生。大专院校的苗语文教材。一般都是教师自编。中央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学院都设有教研室,有专人负责苗文教学。  中小学的苗文教学问题:课程及学时的设置,是先学苗语文,还是先学汉语文?是苗汉双语文教学并举,还是以学汉语文为主,苗语文只是辅助教学得工具?是苗汉语文各占一半,还是教学比例有轻有重?这些问题在实际操作中都没有很好解决并规范化。苗文在中小学中的双语文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提高了苗族儿童的入学率、巩固串和升学率。但由于民族地区的教学体制还不够规范、教材还没能配套,双语文教师待遇过低(20~50元/月),苗文教师编制和民转公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影响了双语文教师的积极性和稳定性,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苗语文的高等教育问题:毕业生的就业及走向是目前苗语文高等教育最为严峻的问题。一方面,各级民族语文机构需要苗族语文人才,但另一方面,由于体制和编制等原因,这些人才却不能充实到苗族语文工作中去。苗族地区的各级中小学需要苗语文师资,可是这些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几乎无缘登上苗文讲坛。就业专业不对口,无形是苗语文高等教育的损失。国家花费了一定的财力物力培养苗语文人才,由于现实种种原因造成了苗语人才资源的不合理浪费,应该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 苗文的概述

苗文有老苗文和新苗文之分。如今把拼音苗文之前苗族先民所创造的苗文称为老苗文。新苗文主要指新中国为苗族创造的四套拼音文字,以及国际苗文。

苗文的概述

4. 苗文的苗文的社会功能

苗文创制后,发挥了很好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社会功能,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苗文推行后,用苗文向群众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了苗族群众的政治思想水平。使群众更多地懂得了法律法规,用国家法律来保护自已、保护社会。另一方面,苗文推行后,使群众体验到了各民族间的平等气氛,提高了苗族群众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安定。贵州省各级政府主要行文以汉文为主,自治州及各县较为重视牌匾的苗文、汉文并用。80年代初台江县通过人大决议的形式使全县都挂上了苗、汉两种文字的牌匾,在一定形式上反映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司法方面,苗文也在起着很大作用。剑河县苗族姑娘姜通云15岁就被作为还娘头嫁到舅舅家当媳妇,她通过进苗文班学习逐步懂得了国家的宪法、法律,用苗文给法院写了要求离婚的诉状。法院依法审理,使她解除了这桩不合法的婚姻。这些都是苗文推行后出现的新鲜事物。 苗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医学、建筑等各个方面。由于苗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文化传承仅靠口传心记,年长月久有些不免失真或失传。苗文创立并推行后,这些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迅速传播。许多专家、干部和群众用苗文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间文学资料和古籍资料,并已有一部分编印成册出版,如《张秀眉歌》、《苗族酒歌》、《情歌》、《开亲歌》、《嘎百福歌》、《苗族古歌》等苗文书籍。黄平、施秉、凯里、麻江等县(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也分别出版了《理词》、《豆纽》、《十路酒歌》、《十二路苗族大歌》、《神词》、《施秉民族文学集》、《苗族理词》等苗文书籍,大大丰富了苗族群众的文化生活。这对于继承和传播苗族人民的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有关专家研究苗族的历史和风土人情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苗文的创制,对优秀的科学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医药卫生方面,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用苗文收集苗族药物资料近1,000种之多,丰富了苗族医药学的宝库。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多种多样,一些学会民族文字的苗族群众,通过举行民歌比赛,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举办多种形式的苗族语文学用比赛等活动,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还可以用苗族文字来写对联、写书信、记事、挖掘整理民间文学、古籍资料等等。 苗文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实行双语文教学能加快汉语文及其他各学科的教学进度以及农村扫盲两个方面。民族语文进入学校开展双语文教学,大大促进了学校学生三率的提高,在以母语苗语为主要交际工具的苗族地区,儿童在入学前大都不通汉语,甚至很少听到别人说汉语,一入学就要学习汉语汉文,由于没有语言基础,很难消化吸收,学生往往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提高很慢,从而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的提高。开展汉语文教学后,通过对比教学,学生利用苗族文字给汉字注音释意,帮助理解,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水平和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就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雷山县第二中学苗族学生占90%左右,他们借助苗文促进英语教学,成绩显著。1985年,该校文远荣老师借助苗文促进英语教学的班,参加全县英语统考,人均考试分数居全县第一名,及格率居全县平行班级第三名。1986年,该校文明美老师借助苗文促进英语教学的班,学期考试有21名苗族学生英语考分达80分至100分。其中得100分的三名学生全是苗族。另一方面功能是,利用民族文字扫盲效果显著。贵州农村文化落后,苗族地区农村文化更是落后。党和政府也历来重视民族地区农村的扫盲教育工作,但由于语言障碍,单纯用汉语文扫盲效果不大,即便脱了盲,也往往因为语言文字使用的社会环境所限而不能巩固,复盲速度快。利用民族文字进行扫盲,因为苗文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易写、易记、易认,群众学得快、记得住、效果好。人们借助于本民族文字,加快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进而用汉语拼音字母给汉文方块字注音,又加快学习汉文方块字的速度。松桃苗族自治县用汉、苗两种文字进行双语文教学,进度快,效果卓著,七年扫盲149,000人,文盲率下降到9%,荣获国际阅读协会《国际扫盲荣誉奖》,成为我们国家第五个获得这项荣誉奖的先进县。 许多少数民族群众由于没有文化、看不懂汉文科普读物,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较缓慢。在推广民族文字的地区,群众通过学习民族文字科普读物,掌握了诸如杂交水稻的栽种技术、牲畜家禽的饲养技术、果树的科学栽培等实用技术后,普遍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黔东南、黔南等地州、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在扶贫工作中,组织人力用苗文翻译编写了《养鸡》、《养兔》、《农药》等科普读物提供给农民,通过科技知识的传播帮助农民发展生产。1988年,三穗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在该县寨头乡发展柑桔生产时,也用苗文翻译柑桔栽培与管理技术资料送到苗族群众手中。还办了一期柑桔技术培训班,让群众对照苗文书本学习到栽培和管理技术。当年,该乡就建立柑桔基地124亩,超计划的24%,栽种的柑桔11,680株。成活率达98%。现仅此一项每年产值达20万元以上。 (l)报纸刊物:1985年1月,贵州省第一家《苗文侗文报》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出版发行,第二年《贵州民族报》也在贵阳创刊。在这期间,许多县也创办了自已的报纸和刊物,如台江县的《台江苗文报》、黄平县的《飞云崖》、麻江县的《贵人峰》、丹寨的《龙泉山》、雷山县的《雷公山》、施秉县的《舞阳河畔》、《苗族文化》等。黄平旧州、谷陇等乡、镇的苗文爱好者也自发创办了《舞阳河》、《清水江畔》等苗文油印刊物。另外,贵州民院民语系、黔东南民族行政管理学校、黔南民族行政管理学校也办有自已的苗文刊物,贵州省文联的《南风》也有苗文专栏。这些报刊的创办发行,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对群众掌握科技文化知识、继承苗族优秀文化都起到积极作用。(2)广播、电影、电视:1986年4月,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文化出版厅、贵州省人民广播电台决定在贵州人民广播电台的文艺广播节目中,开辟《民族文工队》专栏文艺节目,每周播一次,每次30分钟。1987年8月,贵州人民广播电台举办《民族之音》苗语广播节目,每周一次,每次15分钟。这一时期,许多县也开展了苗语广播。而且有一定规模。如黄平县广播站1987年创办的《苗语广播新闻》,利用赶场天和星期天的早、中、晚时间播出有关农村的政策和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本地新闻。1990年改为《民族之声》后,利用调频广播播出,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从开始到1994年底,该县苗语广播已播出480小时,播出稿件9,000余篇。电影方面:80年代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电影公司涂磁录音站配备了苗语配音演员,积极译制苗语影片,从1981年7月到1991年8月的10年时间里,译制的故事片有158部,科教片有41部。这些媒体以苗文形式出现,深受广大苗族同胞的欢迎,对于苗族地区的社会教育效果非常好,群众可以从中了解国家大事,获取经济信息,欣赏民族艺术等。

5. 苗文是怎么来的?

老苗文系苗族先民所创造的一系列苗文。其形式多半为方块字,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老苗文未能统一,大多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中文名老苗文形 式方块字使用民族苗族现 状停用98%的人还看了中文翻译英文老苗文手机输入法苗文软件免费索取苗文怎么写概述于古代苗族有无文字,学术界历来颇多争论。1997年《贵州社会科学》第四期发表《论苗族民俗文化中的蚩尤形象》一文认为,苗族民间认为,蚩尤是古苗文的创造者。各地的苗族几乎都有苗族古代有文字的传说,这些文字写在羊皮或树皮上,传说中大都认为,由于战争与迁徙频繁,苗族古文字才不幸失传,如今各地苗族刺绣图案中的几何花纹,就是古代苗文的零星残存。类型湘西苗文湘西苗族创造的3种方块苗文,“板塘苗文”、“老寨苗文”和“古丈苗文”。方块苗文是汉字文化圈内的借源文字,在结构和造字法土基本一致,造字法主要有形声和会意,双音符的不多,象形成份机少,大量地借用汉字标音。方块苗文用来记录和创作苗歌,留下了十几万字的苗歌文稿,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民族历史、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学的宝贵文字资料。抗日战争时期,湘西苗族学者石启贵运用阿拉伯字母,以乾城(今 吉首)苗语语音为基础,创制了苗族拼音文字,以后又在此基础上,简化为"速记苗文"。同时期,贵州松桃苗族教师龙绍华曾运用国际音标编写东部方言的苗文课本(称"红苗语课本"),对学生讲授。雷公山苗文贵州省雷山县雷公山东北方向雷公坪,有石碑上称“天书碑”,碑上刻有疑是苗文的神秘文字。   据《雷山县志》记载,该碑前筑台三层,用青石砌成,高2米,宽1.5米,已损毁。八十年代,该县文物管理所收集到几块予于保存。县志有其文字拓片图,共28个字,其中有4个字残损(见图)。据专家考证,碑书笔力古朴、遒劲,用笔操刀遗留汉魏风骨,与汉字有着亲缘关系,又与日文相近。至于是什么内容、写于何时以及是何人所写则无从考证。城步苗文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陡冲头村,有3块写满“天书”的石头,它们有的在开阔的田坎上耸立,有的被泥沙和灌木掩埋,有的因遭风雨侵蚀而断裂横卧于草丛中……这些石头上所刻的“天书”似画非画,似篆非篆,难以辨识。正因它们藏身在海拔较高、交通极其偏僻的南山山腰,故得以保存至今。2011年,城步县在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了这3块石刻,并向省、市文物管理部门进行了汇报。湖南邵阳市文物局组织专家对石刻上的文字和现存少量古苗文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后,确认石刻上的文字就是失传了两个半世纪的城步古苗文。古苗文字石刻在湖南省内外尚是首次发现,对研究我国苗族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文献资料记载,古代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在历经数千年的5次大迁徙后,现只保留了苗族语言,而丢失了苗文字。城步苗族则很好地传承了苗族语言和文字,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城步苗文仍在广泛使用。清末文人陆 次云所著的《峒溪纤志》中就曾专门保留了两章,来描写城步苗文。城步苗文后来何以被人淡忘?据清代《宝庆府志》、《城步县志》和《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等文献记载,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七月,城步爆发了以苗族头领粟贤宇、杨清保领导的大起义。这次起义长达3年之久,声势浩大,但终因寡不敌众于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二月失败,粟贤宇、杨清保被捕并在北京遇害。在这次苗民起义中,苗军运用苗文印制了大量的文告、手札、书信、印信和图章,这些苗文字“形似蝌蚪,似篆非篆,毫无句读可寻”,只有苗军能识。起义被剿灭后,乾隆皇帝特意下旨:“从前捏造的篆文,即行销毁,永禁学习。”于是,清朝官兵对苗族居民挨家挨户进行搜抄、清查、销毁,永远严禁城步苗民学习和使用苗文,从而导致城步苗文在湘桂黔边境消失,至今未有传承。化屋苗文清末黔西县化屋乡苗族杨维舟用汉字偏旁部首创制过苗文。


苗文是怎么来的?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